中医药自信教育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我校:打造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样本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31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孙学达     点击:

书记、校长找问题,全校师生齐发力,山西中医药大学以中医药自信为落脚点,按照“固本培基、质疑解惑、全程贯穿、梯次加强”的原则,探索构建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打造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样本

中医药学是一种生命哲学、生生之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段志光表示,中医坚守“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以活人为心”的价值观,治病更在治心。强调德性成长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根本保障,而人的德性生存于文化之中。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医药自信是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医药自信教育是高校的职能、教师的责任和大学生的本分。

校长刘星说,坚定中医药自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抓手之一,推动中医药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可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探索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模式,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好守正创新。

2017年,学校在对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梳理出“中医西化、医药分化、人文弱化”等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2018年,明确将中医药自信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2019年,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开展问卷调查;2020年初,学校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肯定与批复,实行书记校长双组长制,一场构筑中医药强省文化软实力的教学改革全面启动。

书记讲中医药自信 开展中医药自信新生集中教育

2020级中医1班的严奉琴报考山西中医药大学的时候,对中医了解甚少。她说:“刚开始我觉得学中医就是学习技能,治病救人嘛!”入学后,段志光书记给新生们讲的第一堂课,改变了严奉琴的想法。

“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它背后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至今记得段书记说过,做到知行合一,以坚定的中医药自信坚守初心,担当历史责任,求真学问,做实干家。”

经过一个月的中医药自信集中教育,严奉琴开始真正走进中医,发现中医之美,感受作为中医人的骄傲和责任担当。她在笔记本上写道:“医者,如水一般,心怀众生,滋润万物。学医不是求利的尖刀,而是济世的甘露。如梦年华,必将用热爱谱写华章。”

从学生入学即开始为期1月的中医药自信新生集中教育,是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开始、全校发力的重要实践探索的一个缩影。学校采用《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问卷》进行教育前后比较,2019和2020级学生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教育后比教育前分别提高了35.7%、51.6%。

系列研究、全国问卷调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校开展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探索与实践的三大特点。段志光介绍,通过领题调研、行为事件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聚焦中医药自信影响因素、岗位胜任力、教育关键因素,开展全国性问卷调查,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收回调查问卷近2.5万份。

学校持续设立中医药自信教育研究专项,就中医药自信教育模式的架构、工作机制、建设路径、评价方法等展开系列研究,为构建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模式提供学理依据。

“固本培基”+“质疑解惑” 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学校经过问卷调查和严谨的统计分析,探寻出中医药自信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医药自信影响因素的系统梳理、教育因素的系统凝练、教育途径的系统组织不够。

“就这些问题,学校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总结,按照固本培基、质疑解惑、全程贯穿、梯次加强的原则,构建了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模式。

“固本培基”是传承精华的重要基础,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课程教学、中医技能培养,奠定中医药文化、理论、实践认知基础。“质疑解惑”是守正创新的关键环节,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鼓励质疑问难,倡导辩论争鸣,引导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为实现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

“按照自信形成的逻辑递进规律,中医药自信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职业认识、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到职业认定,促进中医药核心价值观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段志光说。

“经典诵读”+“同向同行” 挖掘经典的价值创新传承

入学之初,学校给新生准备的见面礼是一本中医药自信教育经典诵读手册。2020级中医5班李秋阳说,这本小册子是她在学校“惊喜”的开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她很快把手册内容背熟了。接下来学习的日子,用她的话说,“惊喜一波又一波”。

学校编写出版了《中医文化(故事、艺术、思维、美学、发展)读本》等6本创新教材。“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这些书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医的路。对待中医药文化,是要满怀敬畏和自信,通过不断发掘经典的价值创新传承,济世救人。” 李秋阳说。

带给李秋阳的另一个“惊喜”是经典诵读。“从一开始为了早起诵读而痛苦挣扎,到后来早起成了一种习惯。”诵读不仅激发了她学习经典的兴趣,还养成了早起这个好习惯。“我每天都期待清晨的诵读,学校51个班级的2500多名师生一起诵读经典的声音在校园里弥漫。我们的每一个人都很享受这个时光。”

校长刘星说:“经典是中医之魂、中医之根,是传承精华的核心要素和主要载体。”他介绍,学校改革单纯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晨间诵读+知识竞赛”多路径教学;改革一次性结课考试为开课学期到毕业学期“循环考核+等级考证”多元化评价。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基、中药、方剂、诊断和“四大经典”知识点,练就学生过硬的中医药童子功、基本功。

除了经典强化教育模块受师生们欢迎,学校开展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教育模块,也给老师和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萍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把中医药发展史融到历史课里。在“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这一章节,她加了“中医药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中医情结” 两个案例,让学生们了解中医药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发展状况。

2019级中医1班的学生刘俊劭没想到历史课还可以这么讲,“有浓浓中医味儿的历史课,不仅了解了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的起起伏伏,而且丰满了我的专业思想,激发了专业情感和强烈的职业荣誉感”。

而在专业课的讲授中,老师们融入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健康观等,内化学生中医学的人文精神。第四临床学院教师崔轶凡讲授的是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她把“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中医理念,以及名医医术医德的故事融入专业课中。

2017级中西医1班的学生兰欣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崔老师讲‘痛经’,讲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后,她让我们做游戏,说出含有‘痛’字的成语,‘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说着成语,我们似乎感觉到患者的‘痛’,崔老师说这就是与患者产生了“共情”,随后又讲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讲到医乃仁术的仁爱原则……上完崔老师的课,你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内在驱动力,那种驱动力可能就是仁爱救人的传统医德和中医药自信。”

中医药自信主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教学设计库中,已有140门课程,并且都开展了教学实践,其中10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中医药自信教育课程思政首批示范课程,30门课程教学设计被评为优秀教学设计。

段志光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做到既立德又树人、既育人又育才,打破思政课程在课程育人中“单打独斗”,坚决摈弃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两张皮”现象,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目前,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模式已基本形成,入选3项国家级课题,12项省级课题,在全国500多项申请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科研重大课题,为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自信教育提供“样本”。


http://paper.cntcm.com.cn/html/content/2021-05/31/content_632871.htm